星期二, 1月 03, 2006

自動自覺做功課 - 適當讚賞 適時放手

【明報專訊】指導孩子做功課,是不少父母的死穴,無論父母背景如何。記得早年訪問名模馬詩慧,她曾慨嘆每天要花不少時間督導孩子做功課和溫習,軟硬兼施,卻未能推動他們自動自覺,一放手成績就急跌。

家境一般的另一對父母,讀小四的兒子成績不佳,比同齡小孩學習能力低,做事不專注,且很倚賴大人。可是,今年2月至暑假期間跟社工見面3次後,卻開始見進步。也許是孩子長大了,亦可能是社工的方法奏效。

重過程 成果次要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天倫綜合家庭服務中心註冊社工張世寶指出,這對父母最初只?重兒子功課的成果,擔心功課做不好,會影響成績,所以兒子的功課責任,最終由父母揹上身——字寫得不好看,擦去改正﹔數學算錯了,擦去改正。兒子樂得有父母包底,不用上心。

張世寶說﹕「想小朋友自律做功課,要在幼稚園與小學階段打好基礎,否則到初中便很難搞了。」最重要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並多加讚賞,讓他從學習中,找到自信與滿足感。

培養孩子責任感

父母切勿本末倒置,只追求功課取得高分,而忽略了更重要的過程。

張世寶指出,功課的作用,是讓孩子重溫及鞏固在課堂上所學,並讓學校了解他的進度,所以過程十分重要。若父母太緊張成果,不惜一切追求高分,甚至給孩子答案、幫他做功課,就完全失去意義,也讓小朋友變得倚賴,不為自己的功課負責。

其實父母只需擔任輔助角色,做功課是孩子自己的責任。視乎孩子年齡,張世寶有以下建議﹕

˙幼稚園﹕孩子年紀小,若時間許可,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做功課,多一點互動,讓小朋友感到趣味。

˙初小階段﹕只要與孩子同在,或事後檢查功課便可。

˙高小或以上﹕若小朋友有責任感,父母只要偶爾檢查功課,或監察一下孩子是否自律做功課已足夠。

他表示,有些事情看似無關,其實影響小朋友做功課的責任感,例如上述的小四男生,除了功課上很倚賴父母,原來平時生活亦倚賴大人,穿校服、綁鞋帶、執書包亦要外公外婆幫忙。若父母想孩子能獨立做功課,平日不妨請他協助一些做得來的家務,例如摺被鋪和衣服,拿碗筷等,讓他從小有承擔責任的概念。

讚賞代替批評

孩子的功課做錯了,或做得不好,要不要他推倒重來﹖

張世寶認為,父母可以用讚賞的方法,提示孩子作修正,同時讓他得自信,學習獨立。他說﹕「父母一般傾向批評孩子『這個字很肉酸』、『你今次又忘記改正』等,令孩子感挫敗,他已經很努力完成功課,卻換來這樣的結果。不如換個方法,多讚賞,少批評。」他認為再差的孩子,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例如成績差但會自動自覺做功課﹔大部分時間不專心,但最初10分鐘還算專注。

若家長發現答案有錯,可以先用正面的字眼作出讚賞﹕「你這次做功課的時間很快呀﹗」然後才提示他,還差一點點﹕「這行中有個錯字,你看得出來嗎﹖」又或者「這行字寫得很好看﹗不過我覺得這行中,有一個可以寫得再好一點的,你能找出來嗎﹖」不過,張世寶強調,若在父母引導下,小朋友仍覺沒有問題,父母就應該放手,尊重他的決定,由他錯一次,讓老師扣分或罰他抄寫,由孩子承擔後果,學習負責。

讚賞時,要留意內容必須具體,除了說「很乖」、「幾好」,還要具體說明如何乖、有什麼好,例如「這個字寫得很端正」,「這15分鐘很專心做功課」,讓小朋友知道父母認同的行為是什麼。

過程中,父母的讚賞讓孩子知道付出了努力會得到欣賞,得到滿足感﹔經父母提示,孩子也學會要獨立,要自己找出錯處。

太多批評,甚至人身攻擊,例如罵孩子蠢、無用、讀書不成做乞兒等,或與其他人比較,不但不能激發孩子上進,更可能打擊孩子自信,漸漸代入「蠢」與「無用」角色,認為如何發憤都沒用,偶爾成績好只是運氣。

營造學習環境

做功課的環境,會影響孩子的專注。所以父母應在早期作出指導,讓小朋友往後依循﹕

˙離開令孩子心散的人與物,包括開了的電腦、電視、收音機,沒有或已完成功課的弟妹﹔

˙在固定的地方做功課,若有需要,可讓孩子做功課的桌子面向牆壁﹔

˙開始做功課前,準備所需文具、書本,削好鉛筆,才坐下來做功課﹔

˙鼓勵小孩每次只做一樣功課,其餘課本與文具,準備好後放在視線以外的地方。

文、訪問圖片﹕江穎欣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