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3月 04, 2008

父母追回88萬「兒女債」

2008年03月04日 星期二
父母追回88萬「兒女債」

這位非常父親的處理手法引起我想知的事:
父母供仔女去讀書的錢是什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取回?
父母是否一定要供仔女完成大學或以上?
家定有本難念的經

父母追回88萬「兒女債」 (星島) 03月 04日 星期二 05:30AM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 報道)父母常謂「一身兒女債,一世還唔晒」,原來也非必然。一對已退休父母養育四名子女成人,更出資近百萬元予次子到英國修讀機械工程碩士學位,又另付百三萬元作次子新婚居所,但四年後次子提出只付七千五百元租金,不再付家用,結果關係決裂,父母昨在區院成功向次子討回供書教學至英國碩士學位費用近八十八萬元。

記者:陳穎鏇

現年三十七歲的機械工程碩士陳文煒為本案答辯人,他與父母陳炳坤及郭瑞貞(譯音)對簿公堂,昨日區院法官裁定這筆「兒女債」屬借貸而非無條件餽贈,裁定父母得值,兒子需要清還八十八萬六千多元。

百萬供讀碩士 獲高薪厚職

陳家關係原本良好,陳文煒雖然會考成績麻麻,但及後獲父母合資近百萬元資助到英國取得機械工程碩士,回港工作,現時職位及收入均不俗。法官於判詞指,畢業回港後陳文煒一直與父母同住,直至二千年結婚,才由父母斥資購入青衣翠怡花園一單位給新婚兩小口居住,單位業主為陳文煒及其母;陳當年承諾每月給父母七千五百元作租金,及後陳亦依諾,每月給父母多於此數,並按年遞增至最高一萬四千元,兩夫婦就每晚回父母家吃飯,至○三年陳誕女後,嬰兒亦曾交母親照顧。

斥資買樓 讓子築愛巢

但自○五年六月起,陳文煒向家人表示新聘印傭行將上班,要求將女兒接回青衣的家住,更謂不會每晚回父母家共膳,每月給父母的款項亦下調至七千五百元,令父母大為不悅。○五年八月陳家因而召開家庭會議,席間陳父要求查看陳文煒的稅單被拒,雙方不歡而散,陳父當即要求兒子歸還當日供書教學的費用,又直言除非次子將單位業權交回,才可接受他每月只給父母七千五百元的「降價」,陳文煒當時答應,稍後亦將翠怡花園的一半業權轉回父親名下,與家人劃清界。

陳父及陳母於法庭作供指,當年供幼女到澳洲 讀書及借款予幼子學車,數目大小子女均有歸還,因此當年供陳文煒到英國讀書,大家均清楚是借貸名義,陳有責任歸還。

法官裁定陳父陳母的口供可信,並指雖然赴英費用已屬九八年的往事,法理上已超出追溯期限,但由於○五年八月陳家家庭會議破裂後,陳文煒答應會還款,自此更不定期給款,因此借貸關係仍然存在。

子稱聘印傭減半數家用

陳父指當年共匯款六萬七千多英鎊予兒子,並在他回港出席胞姐婚宴期間給他三萬四千元使用;因此以一英鎊兌換十三點五港元的換算率,陳父共借出九十三萬九千餘元予陳文煒留學,當中已不計當年共九百英鎊的紅封包。由於陳文煒自鬧翻後已歸還五萬二千餘元予父母,因此法庭裁定陳仍欠父母八十八萬六千餘元。

至於陳文煒反向父母追討一半業權,法官指不接納陳文煒的口供,雖然他本為翠怡花園單位的業主,但他只是名義上代父母託管,因此判其取回物業一半業權敗訴。案件編號:區院民事一六五四──二○○七。

標籤:

星期五, 11月 03, 2006

父母親的一百句好話

與孩子相處時,用心觀察孩子的好處,誠意的讚賞與肯定,
雖然只是隻字片言,可知會給孩子多美妙的影響!

1.做的好
2.了不起
3.好主意
4.好多了
5.恭喜你
6.好棒啊
7.做的對
8.好可愛
9.好啊
10.太好了
11.你走對了
12.太完美了
13.好偉大啊
14.真是傑作
15.太奇妙了
16.進步很快
17.好優秀啊
18.那就對了
19你很能幹
20.你做得到
21.很突出哦
22.你長大了
23.很不錯哦
24.繼續保持
25多美妙啊
26.我好愛你
27.那就是了
28.做的好極了
29.繼續試試看
30.你辦得到的
31.你學得真快
32.極佳的表現
33.就是那樣做
34.這正適合你
35.記性真好啊
36.你還記得啊
37.哇!看你的了
38.你做的很對
39.我真以你為榮
40.你快要做到了
41.那實在太好了
42.我很喜歡那樣
43.實在是太好了
44.你做得很不錯
45.你已經做到了。
46.你真是小神童
47.繼續加油努力
48.好!<豎起大拇指>
49.你想出好主意了
50.你真是個大幫手
51.你一定練習過了
52.你做得漂亮極了
53.你真讓父母開心
54.進行得很順利嘛
55.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56.你真是可愛、美麗
57.真高興你如此表現
58.我就知道你能做到
59.你今天做得好認真
60.你每天都有進步哦
61.那件事你做得真好
62.我很感激你的幫忙
63.你下次會做得更好
64.這才是我的好孩子
65.你沒有任何差錯哦
66.這正是我說的好事
67.你正盡力做好它
68.對了!就是這麼做
69.你真像個英勇的小超人
70.你使它變得容易多了
71.人沒有十全十美的
72.你今天確實做得很好
73.真是有史以來最好的
74.你看你想出辦法來了
75.你今天頭腦真靈活啊
76.你今天做了不少事啊
77.你幾乎像個大師一樣
78.你學到不少東西嘛
79.你已經有很好的前途了
80.你今天做得比平常好
81.真是讓我感到快活啊
82.恭喜你啊!你幫得很對
83.這是你做得最好的一次
84.我想你現在已經得到了
85.你今天做得比以前好
86.你真的在不斷進步
87.再一次你就可以做到
88.現在你可以一路順風了
89.現在你知道如何下手了
90.繼續做!你已經有進步了!
91.我真高興有你這樣的孩子
92.我不會忘記你做得那麼好
93.你真是我的小王子(小公主)啊!
94.跟你在一起,讓我覺得很快樂
95.你正進入很好的狀況中呢
96.你真像個美麗的小甜甜
97.那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啊
98.我為你今天所做的工作感到驕傲
99. 我自己沒有你做的那麼好
100.看到你做得那麼認真,使我覺得做,媽媽(或爸爸)真愉快

叫不動的孩子 - 是沒被愛注滿的孩子

我們家裡有三個小孩,老三出生時,我們常常叫她「小寶貝」。為了不使另外兩個人傷心,老二就叫「中寶貝」,老大叫「大寶貝」,還有一個是「老寶貝」,他們都叫我「媽咪」,並且他們給我一個封號-「超級大寶貝」 !

四年前,當時九歲的老大對我說:「媽咪,妳可以再和我一起做蛋糕,像小時候一樣嗎?說不定等勻勻長到我這麼大,你就不會太忙,就可以了吧?」那時我聽了很難過,為他的懂事,為他的耐心(他本是心急的孩子)而心疼。常常,孩子們一直在等,等哪一天父母親不忙了,可以重溫小時候記憶中,和父母一起的溫馨時光。

寒假中,我們花了幾個早上買齊了做蛋糕的各種材料,終於又像他小時候一樣,你加一匙糖,我加一杓麵粉地,合力做了一個蛋糕,等烤好了,他吃不多,喜歡的只是過程。

有一個孩子,常常問父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週末吧。」到了週末,孩子早早起床,卻看到父親正要出門,還把高爾夫球具放進了車子。孩子一直等,等到了傍晚,父親回來了,孩子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我加了一天班,太累了,明天再說。」但是,明天又明天,這明天一直沒有來。孩子長大了,老父親說:「什麼時候我們一起去釣魚吧?」孩子說:「對不起,爸爸,我現在很忙,要加班、要照管一家大小,還得去學校開家長會。」

現在世界上的觀念,說時間的質比量重要,就是所謂的優質時間(Quality time),就是不在乎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有多少,而在乎和他一起做什麼。其實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論。

道生博士(Dr. James Dobson) 舉了一個例子(他是在美國提倡注重家庭的基督教領袖,著有『管與教』等書,銷售超過一百萬本。)有一個人去吃牛排,等了半天,餓極了,終於侍者端上來一塊小小的牛排。

   「怎麼這麼小?」

   「這是最上等的一種牛排。」

   「可是我吃不飽。」

   我們的孩子需要品質好的食物,但固定、足夠的三餐更重要。

   我們不能整天不在家,然後給孩子十分鐘的優質時間,就認為他會滿足了。

    優質時間 -------是他興沖沖放學時,你在那裡聽他說得興高采烈。

    優質時間--------是他心情沮喪地回家時,你在那裡傾聽、安慰、鼓勵。

   如果錯過了,等我們有空時,問他「今天過得如何?」他只會說「還好!」。

寫了許多詩歌的作者Gloria Gaither說,她父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場」。你知道一個孩子做錯事,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嗎?就是 沒有被抓到。當我們常常在孩子生命中「缺席」時,會有什麼後果?

我們家有好幾年實行的一項「優良傳統」,就是和孩子「單獨約會」。每個孩子每三個月有一天是屬於他的特別日子,和爸爸或媽媽做他選擇的事。譬如老大和爸爸去清華吃飯,然後下盤棋;老二和我買張月台票,在火車站看火車,他會不捨地說:「再看一列自強號、一列復興號、一列莒光號就走!」老三可能是爸爸帶去吃個冰淇淋。雖然有三個孩子,我們希望他們覺得自己是父母眼中《獨一的嬌兒》。

這些是親子間的優質時間,但每天看似平淡的時光,「量」的累積更重要。偶而的一餐牛排不能取代每日三餐。

每過一日,孩子就像一塊磚一塊磚地被建造起來 ,我們讓誰來做這樣的工作? 當建造不好,要拆是很痛苦的事。有一個人發現孩子學了保母說話不誠實的毛病,要改掉這習慣是很不容易的。有人說,養成一個好習慣,須要六個月;也有人說, 一個行為造成一個習慣,一個習慣造成一個個性,一個個性造成一個人生。每一日都何等重要。我們所花的時間,構成我們的生活,也為孩子的人生奠基。

有一位教育家說,要一天四次擁抱你的孩子。

我盡量提醒自己, 孩子說話時專心聽,也注視他們的眼睛。
常常,就在這專注的時刻,心中湧起對他們的愛,就會自然地抱抱他們。
擁抱、親吻、稱讚、鼓勵,這些永遠不嫌太多。
一個孩子心中的愛槽注滿了的時候,
他只會把愛流露出去,
而不是成為一個「give me, give me」(給我,給我)不滿的孩子。

標籤: ,

星期日, 8月 20, 2006

育兒書

這兩個星期是我的甜蜜期,因要接送細老上下課而多私人時間,可以快速地看書。

IMG_1337回想起所看過的育兒書,雖則很多,但使我腦筋開鎖的是周弘《賞識你的孩子》,使IMG_1340我明確了很多道理。跟著我要了解男孩的隱性,在《培育男孩》Dr. James Dobson, Bringing Up Boys 這本書裡,得知很多男女的不同,所以,在培育男孩時,不可以用女性的角度去看男孩『為何這樣不能,那樣不可以。』。手上有另一本也類的書《該隱的封印》Raising Cain, Protect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Boys,所說的題目也差不多,只是因太厚而仍未去看,這都是一本好書。

IMG_1338剛看完《好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是一位韓國媽媽所寫的書,書裡提供了一位母親的努力和她所用的方式,文章簡易易明,很喜歡她的筆觸,感覺到是一本用心去寫的書。

精要如下:
- ”基本原則”,就是無論你的年齡多小,都要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
- 不要盲從於理論,不要把自己心愛的孩子置於自己設計的”普羅克魯斯特斯”之床上。
-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父母當作鏡子。
- 媽媽不是孩子的知識的老師,而是孩子行動的榜樣。
- 作為媽媽應如當給孩子指明方向,但是不能強迫他們去做。媽媽不要應為自己努力就可以把孩子培養成多麼優秀的人才,孩子和幼苗一樣,不會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成長。
- 如果沒有基礎,創造力便無從談起。
- 不要讓小孩染上”一流病”。
- 父母應當了解孩子希望做什麼。
- 與其盲目地追隨潮流,費盡心思去琢磨不斷變化的教育制度,不如把精力集中到孩子身。
- 在父母的庇護下成長起來的孩,以為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當別人超過自己的時間,只會充滿嫉妒。
- 真正的自由只有在節制的生活中才能體現出來,沒有了規則,反而失去了自由。
- 給孩子提供獨立空間。
- 孩子應當對現實生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明白自己目前處於什麼樣的環境,”對現實沒有認知的人是沒辦法描繪未來,因為未來是以現實為基礎”。
- 父母只是配角,主角是孩子。
etc.

IMG_1339而現在才開始看的《為孩子立界線》,只看了一章節,已經覺得很沈悶,有不想看下去的感覺,太多說理。但看到中段時便開始追下去看,這也是一本好書。

星期二, 4月 04, 2006

周弘:賞識你的孩子 - 精要

賞識教育的特點是抓住孩子的優點不放,小中見大,讓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盾覺醒;抱怨教育特點是揪住孩子的缺點不放,小題大做,使負面情緒成惡性循環,使孩子在“我是壞孩子”的意念中沈淪。


精要:

  • 60分就代表合格了,及格了就是合格了。你想想,工廠的產品合格就出廠。既然你已經合格了,兒子,你沒有必要把全部精力耗費在分數和名次上。要知道,求知可是人世間最大的歡樂事啊!
  • 在教育上出了任何問題,只要回歸到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心態上,往往能夠迎刃而解。
  • 感覺對了,才會跟著感覺走,生命在好感覺中提升,才會越走越順。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覺,他就有可能成為好孩子。
  • 懂說一個“堆”字,傳遍整個家族;一個“堆”字,兒子成了凱旋歸來的英雄,賞到了學說話的無限喜悅。所有的孩子不都是在這種狀態學會了人世間最難學的口語嗎?
  • 一個蘋果掛在孩子的頭頂上方,掛得太高,孩子有沒有信心摘? 沒有。因為拼命跳也摘不下來。掛得太底,孩子有無興趣? 也沒有。因為隨手可拿到,越是容易得到的東西越沒有吸引力。如果放在“跳一跳,夠得著”的高度,孩子有沒有信心和興趣呢?肯定有。
  • 成功經歷的積累,有利干形成自信的心理基礎。而失敗經歷的積累,若處理或引導不當,便會強化自卑的心理感受。孩子面臨挫折時,重要的是保護孩子的自信心,從消極的經歷中獲得積極的養分,提高經受挫折的能力。
  • 我見女兒第一句總是問她“心情好不好?感覺怎麼樣?”。關注孩子的心情,孩子才會把你當作真正的好朋友,原意和你分歡樂,分?懮愁。
  • 學習前,應該讓孩子守的大腦進入發動狀態 - 興奮愉悅的情緒中。就是學習前先花機分鐘,讓孩子回憶最歡樂,最成功,最幽默的往事。
  • “太好了,除了不對的地方”
  • 用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心態去評價孩子,能有效地避免家庭教育走入誤區。在一次次的打擊下,孩子的自尊一點點地沉淪下去,開始厭學了。父母在否認差異的同時,對孩子的要求也苛刻起來。詔這種感覺便迫使家長盲目攀比、盲目追趕。在追趕的同時,伴隨著哀愁、指責、抱怨、眨貶低,想盡一切辦法剌激孩子,其結果是適得其反,“壞孩子”被迫出來,反而使差異越來越大,教育被扭曲了。承認差異,就會有耐寬心。
  • 在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時,父母個個都覺得自己的孩子“行”;為什麼孩子長大了,本領應更多,但在父母眼裡都反而變得什麼都不行?問題首先出在一個“比”字。心想別人行,你為什麼不行?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上出了問題,由允許孩子失敗轉變為不允許失敗,結果孩子更害怕失敗。
  • “比”,導致許多父母的教育心態中出現了一個“貪”字。孩子在家長不斷提升的目標中,越來越累,最終自暴自棄。
  • 孩子有一種“小烏龜”的心態。如果每次伸出來都是遇到危險,久而久之,它便再也不敢把頭伸出來。相反,如果每次伸出時都是平平安安,久而久之,伸出來的頭便不會輕易地縮回去,因它獲得了安全感。
  • 大拇指,喚醒好孩子;食指,逼出壞孩子。
  • 犯錯是孩子的權利。
  • 隨著父母不斷地“勤奮”地播種,孩子漸漸開始相信自己蠢了。
  • 只要千方百計讓孩子找到“行”的感覺,他們就會不怕吃苦、戰勝因難,苦中求進,苦中求樂。父母一定要回歸到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時的心態上,永遠堅信你的孩子“行”。
  • 人的精神生命需要文學,而最不能缺少的營養是被賞識、被愛、被看得起。
  • 孩子的人生好比足球賽,家長不應該做挑剔的裁判,盯著犯規不放,而要做熱情的拉拉隊員高喊,“加油,加油”,為孩子鼓掌歡呼,給孩子無窮的信心的力量。
  • 賞識教育觀點是:優點不說不得了,缺點少說逐步少。賞識使孩子越來越好;抱怨使孩子越來越糟。
  • 父母總是認為,努力了才會成功;其實,孩子們往往是成功了,才會努力。
  • 人生的苦難就像樹開叉。樹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開叉,最初的幾次開叉會很大,好比人生的苦難會覺得很重,如果挺過去,以後痛苦的感覺就會越來越少。如果你能平靜地面對苦難,享受苦難,讓生命之樹不斷開叉,生命之樹就會不斷成長,技繁葉茂。反之,如果你不敢面對苦難,只開機次叉就退縮,生命力就會越來越弱。
  • 中國孩子不是沒有挫折,而是挫折錯位。應該給的物質上的挫折沒有,而不該給的精神生命上的挫折太多。孩子的有形生命是暖和了,可惜,無形生命?感到陣陣寒冷。
  • 眼朝上看,心境暗淡;腳往下滑,不可自拔。眼朝下看,吸取能量;腳往上行,前途光明。
  • 好思維,好人生
HoME親情/教養

星期日, 3月 19, 2006

賞識教學

由看“周弘:賞識你的孩子”那本書開始,都個半星期,而我的心態和行為也跟隨著改善。發覺到我與他的關係在進步,我勞氣和罰他的機率減少了,反而他自動的機率在提高中!

如有時間,真的要看一看這本書,因它淺而易明,不做作,我讀後心頭也為之感動。之前看過很多不同作家所寫的教育兒童的書,只明白他/她們所說的“解決問題”的處理方法,但對“父母的心態/定位”仍感模糊。這本書正正把我這位從霧氣中打滾的母親引導出來!或者我現在才剛剛開竅吧!

現在我剛開始看“周弘老師教你賞識孩子”,很期待有另一些新啟發!

HoME親情/教養

星期四, 3月 09, 2006

由教養小朋友的失落到燃起希望

周弘:賞識你的孩子

初時,對香港教育的認知到對學校的教育目標和老師的教授方式的了解,真的不可以再對香港的教育抱著太大寄望,也因而徬徨。如果小朋友高不成底不就時,更是一個問題!

但看了這本書後,才明確地認識到家庭教育的影響力和可以做的事實在太多,也對教育小兒有了新的明燈。這是一本使人易明解和感動的書,在書中可以感受到做父親的心。我更因這本書而有了新的推動力,因實在有太多東西我要去學和改善。

我現在希望可以買到他的另一本作品,“周弘老師教你賞識孩子”。

他們也成立了網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www.ssjyw.com

看今期的壹周刊,有兩個題材很吸引我,也是做父母所關心的題材。“因傳銷而破產”和“青少年北上尋歡的問題”,雖然之前都說過這些題材,但因今次看完之後又觸動我的神經因而有感而發。

推廣傳銷的人所用的手法非常之絕,而且專找那些弱勢社群,對那些受害者和家人真是雪上加霜,可惜仍有受害人仍在發“發財夢”(不務實,不認真),說如有機會仍會再試!太多為追求短線快回報而採用無良心的行為。我上過一堂課,那演講者說過“現今的教育可以培養叻人,但不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因現今社會對”厚度“這東西不太重視,只講求利益/效益。而且好多時下的年青人都已經把父母看成提款機。這是誰的錯?父母和教育?”

另一個問題,男女關係非常薄弱,其實親情觀念都是,而且沒有什麼責任感可言,都是那些沒有人生目標的年青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而他們所佔比數是非常之廣。那麼,我們可以寄望未來的社會是如果呢?

HoME親情/教養

星期五, 2月 17, 2006

閱讀完這則新聞後,眼濕濕,如果那女子這樣對待別人的小朋友,可以說是變態。但這樣對待自己的兒子,真的無話可說。只可以說,遇到困難,一定要尋求協助。但我們香港政府對家庭輔助又有幾多呢!虐兒當然是問題,但做父母們也須要協助。

不知政府有沒有發現,想而“什麼學位”可以去學院上課,好似沒有學院開辦“好父母”這個學科!

【明報專訊】灣仔昨晚發生駭人聽聞虐兒案,一名10歲中日混血男童懷疑因為頑皮,被人推入皮篋鎖起懲罰,約兩小時後母親將皮篋打開,發現兒子昏迷,呼吸停頓,大驚報警。男童送院搶救後暫保性命,但情?仍然危殆。警方昨晚暫將案件列作虐兒案處理,男童父母涉嫌與案有關,已被拘捕。

消息指案中人懷疑過去亦有虐兒前科。警方昨晚仍在案發單位調查及蒐證,案件交由灣仔刑事偵緝隊第4隊接手。警方發言人指出,暫無法確定男童何以會在皮篋內,仍待盤問父母才有結果。不過,警方消息指出,男童是因頑皮而被鎖在篋內懲罰。

被困兩小時 呼吸脈搏曾停險進鬼門關男童朱╳福,10歲,為中日混血兒,送院時已無呼吸脈搏,幸搶救及時,送往律敦治醫院後漸漸回復脈搏,但仍未蘇醒,轉送瑪麗醫院留醫搶救,途中仍要儀器協助呼吸。由於懷疑腦部曾經短暫缺氧,未知他會否變成植物人或智力會否受影響。

據悉,「福仔」是被鎖在一個約3呎乘2呎乘1呎的傳統式旅行皮篋內,身體縮作一團,根本無法轉身及動彈。皮篋左右對開,只可從外扳下鈕扣鎖起,在內不可能將之鎖起。警方昨晚已將皮篋檢走作證物。

福仔的35歲母親姓高橋(Takahashi),日裔港人,49歲父親朱╳漢則為本地人。福仔有一名約6至7歲大的弟弟,一家四口同住灣仔皇后大道東29至31號樂滿大廈。據悉,福仔是由帶?幼子的母親陪同送院救治,有警員通知在醫院的同僚說﹕「暫時不要讓她(男童母親)接觸個細路……」警員亦有單獨向福仔弟弟問話,以了解福仔是否曾被父母虐待。

消息指出,福仔是於晚上7時前被人推入皮篋內鎖起「教訓」。至晚上8時42分,福仔母親打開皮篋,發現兒子已經昏迷,無論怎樣呼喚或拍打身體都毫無反應,恐怕搞出人命,大驚致電報案。

福仔的父親事後乘的士趕到醫院了解事件,並協助警方調查。警方其後在律敦治醫院將涉案夫婦拘捕帶走,兩人堅持不戴頭套,亦不願被傳媒拍到樣貌,遂由警員安排經秘密通道離開醫院登上警車。兩人其後由警車載往瑪麗醫院了解兒子情?後,再被押回警署扣查。

都是這句:想而“什麼學位”可以去學院上課,好似沒有學院開辦“好父母”這個學科!

「子女不聽話 是果不是因」

【明報專訊】防止虐待兒童協會總幹事雷張慎佳聞得有小孩疑遭家人反鎖在皮篋內近兩小時以示懲戒,非常憤怒地說﹕「貓狗給人用皮篋囚禁,已是要不得的虐畜行為,更何?是小孩子﹗」

雷張慎佳強調,10歲的小孩子縱使如何頑皮、不聽話,都絕不可能用皮篋囚禁這種不人道做法對待,事件中的家人若用這種既無奈但又強烈極端的方式對待骨肉,可見其親子關係已臨惡劣境地,「但他們有否想過被虐的小孩在被囚禁時會是何等驚惶、無助及失落﹖為人父母又可有想過為什麼會發生子女不聽話的現象,是果不是因,要探討的是子女的內心世界,不是用以強凌弱的方式教導孩子」。

她又認為政府有責任檢討目前的防止虐兒機制,盡快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深入調查社會上一系列虐兒事件,特別是虐兒致死或嚴重受傷的個案,避免同類虐兒事件再次發生。

雷太指為人父母者屢犯的一個毛病,就是以為子女必須聽大人說話,不聽話就不是好孩子,更何況是一些過度活躍的小朋友。她認為,父母其實更應探討子女為何過度活躍,為何要挑戰父母權威﹖也許孩子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何不換另一角度看待問題,說不定對雙方來說都是出路。


HoME社會隨筆 親情/教養